回文章列表
困難腸梭菌
2003年底加拿大蒙特羅市及卡加利市部分醫院,曾陸續爆發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事件,造成將近90人死亡,引起醫界的高度關切。此菌在2000年到2001年間就曾在卡加利市部分醫院造成院內感染群突發,當時並無人死亡;懷疑此次流行所造成的死亡,可能是由於新的突變種出現。
困難腸梭菌的感染在加拿大並不屬於需通報的傳染病,因此實際感染的人數應該更多;此菌本來就是院內感染較少見的病原菌之一,偶爾才會引起院內感染群突發事件,世界各國也都有零星報導,不過造成死亡的情形,並不常困難腸梭菌為革蘭氏陽性梭狀厭氧菌,在缺氧的環境較易生存,其適合生長的溫度為30℃~37℃,當生長環境惡劣時可以產生芽胞,芽胞對於惡劣環境具有抗性,一般消毒方法無法將其殺死,由於很難在實驗室中培養因而得名。
困難腸梭菌原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叢之一,由於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才不易致病,因為抗生素的使用會導致腸道其他正常菌叢減少,困難腸梭菌因此大量繁殖因而造成疾病。困難桿菌可以產生兩種毒素,其中腸毒素(又稱A毒素)具趨化性,能刺激細胞激素釋放,造成出血性壞死;而細胞毒素(又稱B毒素)會破壞細胞骨骼,使肌肉動蛋白去聚合,以達到使大腸黏膜更嚴重的損壞。
困難腸梭菌本來就是院內感染較少見的病原菌之一,偶爾才會引起院內感染群突發事件;癌症病患、老年人、免疫功能缺乏、長期住院及使用抗生素治療等病患是較容易發生感染的族群;世界各國也都有零星報導,不過造成死亡的情形在以前並不常見。在臺灣困難腸梭菌的感染並不屬於法定傳染病,醫療單位並不需通報衛生機關,因此實際感染的人數應該更多;依據目前的證據推斷應該不太可能像SARS一樣造成跨國性傳播。
困難腸梭菌感染會引起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病患的大腸粘膜會出現由發炎性滲出物構成的黃色斑塊,又稱偽膜為此病之特徵;臨床上病患會出現腹瀉、軟便、腹脹、腹痛、發燒、脫水、電解質流失、大腸穿孔、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住院的病患在使用抗生素5到10天後,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必須注意是否已經受到感染。
診斷需要靠細菌培養、大腸鏡及病理切片或毒素偵測,治療方面包括停止不必要抗生素之使用,對水份及電解質之補充,用陰離子吸附樹酯如Cholestyramine結合困難腸梭菌的毒素,也可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來重建腸內正常菌叢之平衡。此外可以給予口服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此兩種抗生素幾乎不會被腸道吸收,所以腸內濃度很高,是治療偽膜性結腸炎非常有效之藥物,療程約為7到14天。如果發生腸穿孔、出血、腹膜炎、毒性巨結腸,及接受外科手術而無法進食者,可考慮給予靜脈注射Metronidazole。據統計,約有5%到50%病患會有復發的情形,如果沒有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甚至可達五成。
困難腸梭菌傳染途徑是經由手部及體表接觸感染,因此院內感染通常發生在同病房的病人,除了住院或手術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患容易感染外,醫療照護者也曾傳出交叉感染案例,因此多洗手,將感染偽膜性結腸炎的病患分區照護並加強各種院內感染管制措施,才是阻絕困難腸梭菌造成院內感染群突發的根本之道。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的發生,也凸顯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如果是因為不必要抗生素之使用,而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則真是「得不償失」了。有關困難腸梭菌感染的預防,應避免非必要抗生素的使用,環境勤於消毒,醫護人員更應勤洗手及更換手套;對於感染此菌的腹瀉病患,應留意其排泄物的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困難腸梭菌小檔案
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有幾項特徵:
一、生長環境:缺氧、三十幾度溫度
困難腸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梭狀厭氧菌,芽孢梭菌屬,一般在缺氧的環境之下較容易生存,適合生長的溫度為30℃~37℃,當生長環境惡劣時可以產生芽胞,芽胞對於惡劣環境具有抗性。
二、生長環境惡劣時可以產生芽胞
這種菌種在生長環境惡劣的時候可以產生芽胞,芽胞對於惡劣環境具有抗性,且無法用一般的消毒方式將它消滅,很難在實驗室中培養實驗,因而取名為困難腸梭菌。
三、困難腸梭菌本存在體內?
困難腸梭菌本來就存在於人體的腸道中,屬於正常菌叢之一,平常由於有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對於腸道並不會有嚴重的破壞性,因此存在於體內不容易影響人體健康。
四、為何會侵襲腸道?
通常是因為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腸道的其他正常菌叢減少,而困難腸梭菌趁此時機大量繁殖,一般困難腸梭菌可以產生兩種毒素,其中腸毒素(又稱A毒素)具趨化性,能刺激細胞激素釋放,造成出血性壞死;而細胞毒素(又稱B毒素)會破壞細胞骨骼,使肌肉動蛋白去聚合,以達到使大腸黏膜更嚴重的損壞。
五、主要傳染途徑
困難腸梭菌對於一般健康者並不會有威脅性,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缺乏疾病者較容易發病,除了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引起困難腸梭菌大肆繁殖引起腸炎,其他包括手或體表的接觸傳染也是可能的傳染方式,過去就曾有少數醫師、志工、醫療照護者等院內感染情況。
困難腸梭菌感染的高危險群
困難腸梭菌的大肆繁殖是因為抗生素使用導致體內其他菌叢死亡,而讓困難腸梭菌有機可趁,可見病患大多是因為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院內病患。除了長期住院或是手術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病患之外,癌症病患、老年人、免疫功能缺乏、低下的民眾都是感染困難腸梭菌的危險群。
另外,由於困難腸梭菌可以透過密切的接觸傳染傳播,在院內服務的醫護人員、志工、醫療照護者甚至是陪病家屬都曾傳出感染病例,因此要防止困難腸梭菌疫情擴大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抗生素使用,同時做好院內感控。
困難腸梭菌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困難腸梭菌,一般會使用細菌培養、大腸鏡及病理切片或毒素偵測,以確定是否為困難腸梭菌引發的感染情況一旦確定病患感染了困難腸梭菌,治療方式包括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對水份及電解質之補充,用陰離子吸附樹酯如Cholestyramine結合困難腸梭菌的毒素,也可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來重建腸內正常菌叢之平衡,通常醫師也會建議患者多喝優酪乳等腸道環保飲食,通常病況就能好轉,如果拖太久則可能造成偽膜性結腸炎。
如果真的引發了腸炎,可以給予口服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因為這兩種抗生素幾乎不會被腸道吸收,所以腸內濃度很高,是治療偽膜性結腸炎非常有效之藥物,療程約為7到14天。如果出現嚴重的腸穿孔、出血、腹膜炎、毒性巨結腸,及接受外科手術而無法進食者,可考慮給予靜脈注射Metronidazole,據統計,約有5%到50%病患會有復發的情形,如果沒有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甚至可達五成。
困難腸梭菌如何預防?
加拿大爆發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再度點出抗生素使用與院內感控的問題,想要預防困難腸梭菌大肆繁殖甚至引發偽黏膜性腸炎,首先從事先預防與事後防治兩方面著手。
一、事先預防
審慎評估抗生素的使用,防止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導致體內正常的叢菌發生變化,而體內的困難腸梭菌才會大量叢生,導致急性腸炎的發生,。
二、事後防治
加強院內感控措施,除了要將感染病患分區照護之外,也要勤於消毒環境,院內的醫護人員更應勤洗手及更換手套,對於感染此菌的腹瀉病患,應留意其排泄物的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三、一般民眾預防
一般民眾少吃胃藥避免破壞腸道,加強腸道保健食品,讓好菌多多孳生即可預防。
困難腸梭菌感染的臨床症狀
困難腸梭菌一旦在體內大肆繁殖之後,會引起一種稱為偽黏膜性腸炎PMC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此時病患的大腸黏膜會出現由發炎性滲出物構成的黃色斑塊,又稱偽膜,因此稱為偽黏膜性腸炎。臨床上病患會出現腹瀉、軟便、腹脹、腹痛、發燒、脫水、電解質流失、大腸穿孔、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一般住院的病患在使用抗生素5到10天後,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必須注意是否已經受到感染。
慎用抗生素以防「困難腸梭菌」引起腹瀉
病人為什麼吃了抗生素之後常常要跑廁所、而且有腹瀉的情形,偶而會有一點小發燒,是不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忘了先洗手而造成?可能是一種困難腸梭菌所引起;原來為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叢,但由於腸道中同時還有其他腸道菌,細菌互相的競爭壓抑才不易致病。若是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是抗生素濫用會減少腸道其他正常菌叢,造成新的腸道環境,困難腸梭菌便藉機大量繁殖以至於發病。該菌會產生兩種毒素,造成腸內液體的聚積及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困難腸梭菌會因為大量服用抗生素而引起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e colitis,PMC),其症狀包括腹瀉、發燒、脫水、電解質流失、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其傳染途徑可經由手部及體表接觸感染,因此院內感染通常發生在同病房的病人,除了住院或手術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患容易感染外,老年人及免疫功能缺乏的病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醫師、醫療照護者、志工都曾傳出感染病例。
困難腸梭菌的預防,應避免非必要抗生素的使用,環境勤於消毒,醫護人員更應勤洗手及更換手套。對於感染此菌的腹瀉病患,應留意其排泄物的處理,以免污染環境。